卜希旸 官方网站

http://buxiyang.zxart.cn/

卜希旸

卜希旸

粉丝:7795

作品总数:0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号老巽,1945年生,江苏连云港人。1965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。自幼喜爱书画,11岁时拜于詹先生为师。1958年考入北京师大附中,1959年,获得北京市少年儿童赛画大会一等奖。1961年考入北京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留言板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

国 画: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

拍卖新高: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砚边灯下六十春

——访中国书协会员、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卜希旸

 

曹慧 / 

 

卜希旸号老巽,此号含义良多。一则巽在八卦中代表风,他从师郭风惠先生,取其意;二则巽在方位中表示东南,他的家乡连云港正在北京的东南方;三则“巽羽”意为鸡,他生肖属鸡,故取此别号。仅从此中,便能看出卜希旸在文字上的考究和造诣。

 

卜希旸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教授,耕耘书法、文字几十年,对古文字造诣很深。采访约在卜希旸家中,传统雅致的陈设风格,几个满满的书柜里,装的大多是古典文学着作,还有很多手抄本。他长于钟鼎文,风格沉郁古朴,又因教学之故,系统钻研楷书、行书、草书、隶书等,均有所得。

 

幼承家训,幸遇良师

 

1945年,卜希旸出生于连云港。六岁来北京,父亲即要求他写毛笔字。父亲亲自研墨,拿起毛笔写下了“俯首甘为孺子牛”几个字,让他兴趣顿生。他从《麻姑仙坛记》开始学习,用的是父亲买的艺苑真赏社的影印本。

 

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,卜希旸自幼开始背诵《古文观止》及《中国文学欣赏举隅》中列举的诗文,这启蒙了他对古典文学的爱好,也练就了他超强的记忆力。四年级时,父亲看他喜欢画画,带他拜见了于詹先生,于先生教他画山水,勾、皴、染、点,一步步作示范。先生写欧字极瘦劲,也让他打下了书法的基础。得知卜希旸喜欢古文字,于先生送了他《文字蒙求》、《金石索》等书,让他受益良多。1958年,卜希旸考入北京师大附中,在美术老师邓海帆的推荐下,参加了北京市少年儿童赛画大会,得了一等奖。

 

在学校,卜希旸最常流连的地方就是图书馆,读了《中国绘画史》、《画禅室随笔》和每一期的《美术》杂志。他还常到琉璃厂、东安市场的旧书店看碑帖,对书画愈加入迷。1961年,卜希旸考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,王传恭任书法老师。卜希旸上课尤为认真,下课还捡同学们练习白描的废纸再写,仅有的一点零花钱也都用来买字帖。隔年,郭风惠任书法课,郭先生擅写颜体,用鸡毫笔写何绍基行书最妙,而老辣过之。他渊博的学识及苍劲雄浑的书法风格对卜希旸影响深远。

 

“文革”中卜希旸下到工厂劳动。1972年,社会环境渐渐宽松,他开始白天劳动,夜晚用毛笔抄书,每天抄到深夜一、两点钟,有时困极了笔掉下来,又打起精神继续抄写。抄写了郭沫若的《殷契萃编》、梁东汉的《中国文字学笔记》等。后借到郭沫若的《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》,开始勾摹《毛公鼎》、《散氏盘》等器物铭文。同年冬季,购得有正书局1916年版的《钟鼎款识原品拓片》,才将勾摹改为临写。这段积累,让他对古文字的理解愈加深厚,书法功力也精进了一些。

 

教学相长,一脉相承

 

1979年,卜希旸加入了张伯驹、萧劳等老先生组织的书法研究社,参加展览及教学活动。在书法研究社办的业余书画学校里,他是年轻教师之一。这年秋冬之际,又赴华山、峨嵋、黄山等地写生,饱览了名山大川,开阔了眼界胸襟。1980年回母校任教,在国画教研室,和徐北汀、常道、衲子等先生相处十几年,让卜希旸对人生、艺术、中国书画的本质、笔墨的运用,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。

 

因为喜欢古文字,卜希旸的书法以钟鼎文为主。1985年,卜希旸以钟鼎文作品入选河南国际书法展,当时展出了包括中国、日韩、新加坡等众多国家的优秀书法作品,卜希旸是第一批崭露头角的中国书法家,颇受好评。

 

1988年,欧阳中石先生招首师大第二期书法班,卜希旸应邀到校任教,讲楷书、草书、书学导论等课程,至今已有二十六年。出于教学需求,他又深入钻研楷书、隶书、行书等字体,行草以晋、宋人为法,清劲洒脱。在隶书上很下苦功,曾临摹汉碑二十多种,出版《汉碑全集临本》三卷。教学相长,他在讲学过程中随时都能汲取到有益的东西。1990年10月,他的一幅隶书楹联获东京第十七回国际书画展日本外务大臣奖。欧阳中石形容其书法:“无论方正奇逸、朴茂古雅、敦厚恬淡、端严肃穆,皆各具其姿,各生特色。既能得其骨格,又能有其神采,诚然学之极深,学之至广,学之亦苦之甚也。”卜希旸说:“各种字体写多了,就能发现其内在联系,由表及里,由此及彼,从大篆到草书,都是一脉相承的。”

 

字是精神的凝聚

 

衲子曾挥笔为卜希旸写过:“笔墨,性灵中事,贤愚自鉴,不待他人论短长。”卜希旸也道:“从六岁习字,至今已逾六十年”,从追求“察之者尚精,拟之者贵似”,逐渐悟到笔墨乃性灵中事;结构疏密源于人的“生命的核心节奏”。周旋了六十多年,知道了只能写自己的字,用自己的声音说话,字是人的精神的凝聚。不设计、不修饰、不泥古、不媚俗、不狂野,用笔墨留下真实的自我。”

 

艺术强调人的性情。写书法时,一笔落下,书写者的审美情趣、性格、文化底蕴、学养甚至健康状况都蕴含其中。与朋友聚会时,卜希旸也常有感而发的写一些小诗。但至爱还是古人诗句,最喜杜甫的《秋兴》八首。临写最爱《散氏盘》,爱其朴茂雄强。《大丰簋》、《大盂鼎》等醇厚古奥的铭文也经常临写。写金文时,他喜欢用羊毫笔,笔画苍莽自然,墨的干湿浓淡也易于变化。写汉魏六朝摩崖也用羊毫,在摩崖刻石中最爱《瘗鹤铭》。

 

从事书法教育几十年,卜希旸经常教导学生:“学书法要有个性,将字当做是有生命的东西,要看清一点一划的形态及动势。”他尊重学生的天赋,启发和鼓励他们将个人心灵最有光彩的东西开发出来。在书法教学中,他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博涉,“博览前人的遗迹,才能开阔心胸,产生气质上的变化。博习,可以诸体兼通,笔下的表现力更加丰富,从而把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映到纸上。但是习字在某一阶段上,相对专一些也是对的。”

 

如今的卜希旸虽已退休,却依然在首都师范大学任教,沉心于书法的研究与教学之中。卜希旸说:“我已近古稀之年,受苦、自苦时多。艺术上也朦胧地体会到一些苦中之真趣,然垢障未尽除,尚未了悟,仍须参伊苦禅!”